古人云:一出茶饭便知妻,要知贤母看儿衣。讲的就是在古代,一个家庭的兴旺发达,离不开有德行的女子安稳地居于家中。

但是到了现在,女子仅仅有贤德,已经远远不够。社会将女性的责任,推到了“上得厅堂下得厨房”的完美妈妈。

究竟什么标准才是完美?当玛丽居里的奖牌,可以像玩具一样丢给孩子玩耍,我才发现,内心笃定的女性,从来都不需要用外界的肯定当作自己的标签。

看到这本《你是孩子的光》,我更坚定了我的想法。

《你是孩子的光》作者张小桃,顶着清华大学的光环,践行“用自己的成长照亮孩子成长”,成为了一名职场妈妈。

她巧妙的将商业资讯的方法应用于孩子教育和亲密关系中,帮助妈妈们认识并接纳自己,在自信中活出光彩。因为她深知:只有自己先成为一道光,才能照亮孩子的路,照亮未来的路。

她的秘诀,就在这本《你是孩子的光》中。

一、所谓完美妈妈,不在于你做什么,而在于本身就是“独一无二”

韩国健身女王郑多燕,在一次采访中说:“人生本来就不完美,所以我们不可能做到任何细节都是完美的,我也知道我不是完美的人,所以我不去做那些我根本做不到的事情。”

所谓完美,不过都是相对的而言。

《如父如子》中温柔和善的妈妈绿,在我看来,完全算得上是完美妈妈。婚前在职场奋战,婚后回归家庭,培养乖巧可爱的儿子,做丈夫的贤内助,处理好一切家庭事务。

面对孩子的教育,却依然过分紧张。强迫孩子学他并不喜欢的钢琴,为了上心仪的小学,不惜进入补习班,甚至在面试的时候让孩子撒谎。

这么看来,绿好像又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好,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,一丝的不完美,丝毫不会影响孩子对她的爱和依赖。

我们在评价自己的时候,很容易陷入二选一的困境,是好还是不好?似乎不是A选项,就只剩B选项。事实上却远远不是这么绝对。

有一种常用的方法,叫做“SWOT分析模型”,换言之,S代表优势,W代表劣势,O代表机会,T代表挑战。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,通过四个维度进行分析,清楚的了解自己的独特竞争力,才能更加准确的对自己作出评价。

小桃老师告诉在她的书中也提到,评价自己的时候,试着问自己两个问题:

1.别人的标准,是不是在同一维度跟我比较?

2.是不是只能有一个维度?

我们不拒绝比较,但是拒绝无意义的比较。只有坚信自己的独一无二,才能帮助自己进一步建立内心的自我认同,从而实现自己价值,而不只是纠结于是否做到了完美妈妈。

二、对于孩子,引导启发要比给出答案更重要

作者张小桃有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——石头。面对五彩斑斓的世界,五岁的石头有数不清的好奇。

相信这个时候,很多妈妈都会犯这样的错误:要么对抛出的无数问题采取回避,要么气势汹汹的怪孩子“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为什么”。

英国的教育家阿尔副雷德·诺思·怀特海曾提到,人的智力发展从小学到大学将经历三个阶段。每个人在十三四岁之前,智力发展所处的阶段叫做“浪漫阶段”,孩子对涌现的知识充满了兴奋和遐想,也有足够的热情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。

相比较直接给出答案,孩子们更需要的,可能是一个自由飞翔的思想。

既然提问是开启思考的钥匙,那么在孩子提问后,父母也可以用一个问题引导孩子自己先想想答案。

面对他们的思考,不急于否定,不刻意追求标准,试着给予一些肯定。赞赏他的思考能力,鼓励进一步深入思考。

如果仅仅是一句“真聪明”只能证明你关注的还是答案本身,而不是得出答案的过程,这跟目标背道而驰。

更合适的做法是,在孩子说出答案的时候,既不刻意称赞,也不直接否定,而是好奇的问一句:“你能告诉妈妈,是怎么想出这个答案的吗?”

《忍住!别插手!》合理安排时间篇中,作者也同样提到:父母在表扬孩子的时候,不要只是敷衍地表示:“真是个好孩子。”而是要具体夸奖孩子做成了什么事,“做到××了!”

夸奖孩子具体到一件事,甚至一个细节,会让孩子真实感受到夸奖,这种肯定,给了他们更多思想自由的勇气。

三、用“是的”、“而且”解决家庭冲突:好的家庭氛围,也是孩子成长的光

《管子·霸言》中有这样一句话:一国而两君,一国不可理;一家而两父,一家不可理也。就是在说,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家庭,只能有一个主人,否则这个“家”就无法治理。

这句话放在现代家庭中,就显得不那么适用。和谐的家庭需要的是两个人沟通,而不是一个人拍案决定。

我身边的小夫妻常常抱怨,本来俩人关系挺好,一遇到孩子的问题就忍不住要吵架。观念不合,再加上彼此心急,难免说出无法让对方接受的话。

《你是孩子的光》这本书中提到一个很好的沟通方法:试着在你的谈话中加入“是的”,“而且”。

“是的,你认为孩子应该严格教育,而且在严格中,家长的作用必不可少。这样的话,我们不如……”

“是的,孩子不应该有太多的时间用来玩耍,而且玩耍的方式也应该有所改变。那我们就不如……”

福阿夫妇在他们人际关系中的交互理论中也提到,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,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、合理性,并依此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加以解释。

先肯定,再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,一定程度上,也是对交流者心理平衡的保护。

否定带来对抗,而认同则会带来接受。只有在情绪上先接受对方,才更有可能与对方达成共识。“是的”就是建立认同的关键,“而且”则带领双方走向共识。

解决一个问题,除了“能”与“不能”之外,还有第三种方案,叫做:我们的共识。

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父母双方,更适用于父母和子女。

小桃老师的儿子,在每次看动画片的时候,都会展露小朋友调皮的天性。“每次看一集都只是说说而已,看到兴头上哪顾得上一两集,经常会一集结束就开启耍赖模式,非得再看一集。”母子二人常为此开启“拉锯战”。

自从将“找共识”用在了孩子身上,沟通果真方便了许多。方法分三步:

第一步,找对需求,确定沟通目标。孩子想看动画片,大多数是因为无聊。作为家长,不反对但是怕坏眼睛。所以沟通的目标是希望孩子看动画片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。

第二步,用孩子能懂的方式说明理由,达成共识。告诉孩子,眼睛还是个“宝宝”,工作时间长了会累。在保护眼睛宝宝这件事上,他们达成了共识。

第三步,找到能满足需求的替代方案。不想看动画片,但是孩子本身无聊的问题并没有解决,所以给出了一个替代方案:妈妈陪着玩。同时,把玩什么、怎么玩的决定权交给孩子。

整个过程,轻松又和谐的将问题解决。

“人生本来就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思考题,只有当你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,真切地走到那条路上,才能看到呈现在你眼前的风景。”愿意开始思考,就是勇敢迈出的第一步。